較長的波長更能感測到覆蓋物(canopy)底下的表面狀況。
然而,上海官員對社會面清零的具體內涵進行了無實際意義的調整:將「主城區內」無新增病例變更為「隔離區外」無新增確診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其次,把社會治理的相關方針、戰略高度符號化和政治化,也是這種運動式治理的特徵之一 在上海防疫形勢逐漸嚴峻之時,深圳特區報於3月20日刊登的一篇評論,為中國防疫模式定下了主調: 「動態清零」與「病毒共存」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之爭、策略之爭、方法之爭,本質上則是制度之爭、國力之爭、治理能力之爭,甚至是文明之爭。
根據上海疫情防控中心發佈的數字,上海19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達2494例,本土無症狀感染者達16407例,雖然官方聲稱當地疫情呈下降趨勢,但其公佈的確診數依舊處於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的高位。這種運動式防疫,正是在國境內構建和強化國家領導權的表現。在各地防疫等級被調高期間,一系列防疫措施,例如,頻繁的人群聚集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大規模核酸檢測、嚴苛的封閉式居家或集中隔離和計畫式的物資配送,彷彿成了某種「清零劇本」的標配。北京當局急於將其執政合法性和戰略實踐的成果綁定,傾軋了地方官員消化和執行政策的空間,導致政策無法產生長遠、可持續的實際效益,最終走向只為達成某種「政治性必要」的運動式治理。指將陽性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拉送至郊區或周邊地區後,以便主城區達成清零指標,本質上是一種為了清零而清零的形式主義實踐,被網友戲稱為「掩耳到零」。
因此,這類運動的目的不僅為了消滅病毒,當局更希望將此作為強化國家權力的手段,對其工具化。從地理位置上看,這兩地一個位於上海遠郊,而另一個幾乎只能與上海本土「隔江相望」。有時候,即使對象是「不喜歡自己」的人,但除非發生過特別的衝突事件,否則,在個別會談中因為是討論自己的目標和需要,對方難免敷衍或臭臉,但也鮮少面臨銳利的衝突。
在當社工的經驗裡,在各種服務的過程裡,被個別的服務對象不信任、覺得沒用、甚至討厭的經驗在所難免,但其中有兩次對我來說特別困難,那是我還是個菜鳥社工時,被青少年全體排擠的經驗。回想起來,那真的算是一段不容易的經歷,但對第一年開始當社工的我而言,也是很珍貴的學習。在他們生命中,遇過很多艱難,也遇到一些傷害,需要一些時間評估你,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。雖然信任還未建立,對方可能仍懷疑我、甚至討厭我,但在那樣的當下,我們仍然可以一起討論此刻能一起合作的目標,可能是拿到畢業證書、找到工作,討論他的目標如何在日常當中逐步前進,以及我可以在他的目標中扮演的角色。
在個案工作上,我也在服務過程中和服務對象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各樣困難,他們慢慢對我改觀,關係也有所好轉。有了這樣的心理預備,在服務開始時,我比較不會著眼在案主的抗拒,而會注重尋找「他願意」的部分。
另一次,是我剛開始在機構內當社工,服務到機構上課的青少年時,大多數案主在機構內待的時間都比我久,當我必須維持各種課程安排、要求生活常規時,因為和班上領頭的學生衝突,進一步引起全班的討厭。有一個同事就問大家:「說實話,覺得現在活動很無聊的人舉手?」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把手舉起來。通常,隨著他願意分享的事被聆聽了、感受到我願意和他一起努力嘗試、想辦法,他會願意分享、合作的部分也會越來越多。被排擠的我,每日生活面臨的常態是無視和嗆聲、活動很難進行、很難叫得動等。
我也想藉由自己的經驗,分享一些建立信任感的嘗試。被排擠的那一年,有傷害也有學習 我被排擠的時間大概將近一學年,那時我常常覺得壓力很大,也忍不住質疑自己,是不是其實不適合當社工?需不需要轉行?不像以前,我總喜歡在公共空間和青少年聊天,當時自己只要能躲就躲在辦公室,要去面對他們時,總是需要自我建設一番。這時,青少年們的表情從浮躁轉為若有所思,我們重新開始團體活動,這一次,大家讓我帶完了討論。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有時候,同事們幫的忙是調解我和青少年們的衝突。
1. 從建立個別關係開始,回應群體的排斥 在我與團體對立比較嚴重的時候,無法一下子就翻轉和團體的關係,但可以藉由個別會談、私下的互動等,慢慢改善和個別成員的關係。那的確是艱難的一年,但印象也非常深刻,是即使經過十年,仍屢屢想起的一年。
那些和個人、和團體劍拔弩張的狀況越來越少,我們慢慢可以建立深刻和信任的關係。但畢竟青少年也不想明目張膽的和社工作對,雖然不喜歡你但也沒有真的想要傷害你,所以不太有攻擊行為。
「信任」並非自然而然的存在 對我來說,第一個很深刻的學習是,我理解到,「信任」並非自然而然的存在,而是從互動過程積累的結果。同事繼續問:「那你們有沒有想過,這麼無聊我們為什麼要帶?」青少年愣了一下,安靜了下來,同事開始向同學們說明,為什麼我們知道有一些活動他們不喜歡,可是我們覺得對他們很重要,所以設計和安排。一次是我在安置機構實習,因為耿直(白目)的在團體面前說,必須把某個人的一些談話內容通報社工,後來我被當「告密仔」,遭全體成員排擠。文:郭可盼 在閱讀中一中音樂課事件的各式評論當中,我看到有人有感而發,寫下「被講臺下的人討厭,簡直是所有老師的夢魘。被排擠時的我,非常依賴同事的支援,當時兩位同組同事都比較資深、案主們也比較信賴和尊重他們。「信任」是對方所贈珍重的禮物,無法強求而得。
如同我也不會隨便讓人對我的人生指指點點,不會因為社工滿懷善意,案主就理所當然的需要感激你的存在、全然配合你的建議、願意真實分享自己的困難。在全體不友善的氛圍下,因為沒有人願意賣面子、配合你,使得你要帶各種團體活動或課程,都會變得非常困難。
有幾次,我覺得真的太難了,就躲起來偷偷流淚,想說我自己當青少年的時候,就已經覺得和青少年相處很不容易,怎麼會不自量力的想和青少年工作?我一直以為我是還算有自信的人,但當時我常常覺得自己很笨,變得畏縮又習慣討好,陷入了很深的自我懷疑。那時候我幫自己設定的目標,就是存活下去,存活下去就算贏。
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,是我帶了一個生涯探索的團體,討論了幾回合後,青少年們開始大叫很無聊、很煩,不願意繼續下去。例如,同事們有時候扮演黑臉,像是在活動中出現、鎮住場面,讓我可以繼續進行,或是把比較容易引起衝突,例如盯大家清潔打掃這樣的工作領走。
隨著時間推移,在團體上,因著同事的幫忙,以及我對於青少年群體的慢慢熟悉,也讓我在溝通、討論、帶領團體上慢慢抓到訣竅和有所調整,也找到讓彼此舒服一些的帶領方式雖然信任還未建立,對方可能仍懷疑我、甚至討厭我,但在那樣的當下,我們仍然可以一起討論此刻能一起合作的目標,可能是拿到畢業證書、找到工作,討論他的目標如何在日常當中逐步前進,以及我可以在他的目標中扮演的角色。在他們生命中,遇過很多艱難,也遇到一些傷害,需要一些時間評估你,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。例如,同事們有時候扮演黑臉,像是在活動中出現、鎮住場面,讓我可以繼續進行,或是把比較容易引起衝突,例如盯大家清潔打掃這樣的工作領走。
那些和個人、和團體劍拔弩張的狀況越來越少,我們慢慢可以建立深刻和信任的關係。被排擠的那一年,有傷害也有學習 我被排擠的時間大概將近一學年,那時我常常覺得壓力很大,也忍不住質疑自己,是不是其實不適合當社工?需不需要轉行?不像以前,我總喜歡在公共空間和青少年聊天,當時自己只要能躲就躲在辦公室,要去面對他們時,總是需要自我建設一番。
有了這樣的心理預備,在服務開始時,我比較不會著眼在案主的抗拒,而會注重尋找「他願意」的部分。有幾次,我覺得真的太難了,就躲起來偷偷流淚,想說我自己當青少年的時候,就已經覺得和青少年相處很不容易,怎麼會不自量力的想和青少年工作?我一直以為我是還算有自信的人,但當時我常常覺得自己很笨,變得畏縮又習慣討好,陷入了很深的自我懷疑。
回想起來,那真的算是一段不容易的經歷,但對第一年開始當社工的我而言,也是很珍貴的學習。1. 從建立個別關係開始,回應群體的排斥 在我與團體對立比較嚴重的時候,無法一下子就翻轉和團體的關係,但可以藉由個別會談、私下的互動等,慢慢改善和個別成員的關係。
這時,青少年們的表情從浮躁轉為若有所思,我們重新開始團體活動,這一次,大家讓我帶完了討論。我也想藉由自己的經驗,分享一些建立信任感的嘗試。被排擠時的我,非常依賴同事的支援,當時兩位同組同事都比較資深、案主們也比較信賴和尊重他們。如同我也不會隨便讓人對我的人生指指點點,不會因為社工滿懷善意,案主就理所當然的需要感激你的存在、全然配合你的建議、願意真實分享自己的困難。
隨著時間推移,在團體上,因著同事的幫忙,以及我對於青少年群體的慢慢熟悉,也讓我在溝通、討論、帶領團體上慢慢抓到訣竅和有所調整,也找到讓彼此舒服一些的帶領方式。在個案工作上,我也在服務過程中和服務對象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各樣困難,他們慢慢對我改觀,關係也有所好轉。
一次是我在安置機構實習,因為耿直(白目)的在團體面前說,必須把某個人的一些談話內容通報社工,後來我被當「告密仔」,遭全體成員排擠。通常,隨著他願意分享的事被聆聽了、感受到我願意和他一起努力嘗試、想辦法,他會願意分享、合作的部分也會越來越多。
但畢竟青少年也不想明目張膽的和社工作對,雖然不喜歡你但也沒有真的想要傷害你,所以不太有攻擊行為。同事繼續問:「那你們有沒有想過,這麼無聊我們為什麼要帶?」青少年愣了一下,安靜了下來,同事開始向同學們說明,為什麼我們知道有一些活動他們不喜歡,可是我們覺得對他們很重要,所以設計和安排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